中國化學工業(yè)桂林工程有限公司
推廣 熱搜: 液壓系統(tǒng)  密煉機  硫化機    氟橡膠  破膠機  米其林  橡膠  公司  智能 

汽車發(fā)展史上經典技術的第一次

   2015-01-14 7600
核心提示:橡膠機械網(wǎng) 自卡爾本茨一百多年前發(fā)明汽車以來,伴隨著汽車工業(yè)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汽車已經深入到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每一個地方。從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史上也不難看出,各個汽車廠家在提升車輛的舒適性、安全性以及操控性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失敗后,最終…
中國橡膠機械網(wǎng) 自卡爾·本茨一百多年前發(fā)明汽車以來,伴隨著汽車工業(yè)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汽車已經深入到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每一個地方。從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史上也不難看出,各個汽車廠家在提升車輛的舒適性、安全性以及操控性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失敗后,最終才換來了如今我們駕駛的當代汽車產品。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在汽車發(fā)展史上那些經典技術的第一次。

●世界上第一臺汽車

1885年--奔馳一號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世界公認的汽車發(fā)明者是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本茨。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并于1886年1月29日獲得世界第一項汽車發(fā)明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shù)人稱為現(xiàn)代汽車誕生日,奔馳也被后人譽為“汽車之父”。1887年,卡爾·本茨將他的第一輛汽車賣給了法國人埃米爾·羅杰斯,這是世界上第一輛現(xiàn)代汽車的銷售。同年,卡爾·本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車制造公司——奔馳汽車公司。

雖然,卡爾·本茨發(fā)明了第一臺汽車被大多數(shù)人所熟知,但是世界上第一臺四輪汽車卻是由德國人哥德利普·戴姆勒發(fā)明的,他在一輛四輪馬車上安裝了自己研制的汽車發(fā)動機,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行駛,他隨后在1890年成立了戴姆勒公司。

而對于誰是汽車的發(fā)明者,法國人抱有不同的看法。法國人認為,早在德國人之前,法國的戴波梯維爾在1884年就發(fā)明了汽車并申請了專利。遺憾的是,他以后并沒有去研究汽車,而是把發(fā)動機用到了工業(yè)生產中,最終成為工業(yè)發(fā)動機制造商,與汽車業(yè)疏遠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法國在汽車發(fā)展史上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為法國人是汽車工業(yè)的先驅,是他們使汽車制造真正進入工業(yè)生產階段。

●世界上第一臺V型汽車發(fā)動機

1889年--戴姆勒汽車

在1889年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與其它參展的各式各樣三輪車不同,戴姆勒公司亮相的這款新式四輪車是首款搭載V2發(fā)動機的車型,其2hp/600rpm的表現(xiàn)已經是走在大馬力輕型汽車探索的前沿了。

●第一次配備可充氣式輪胎

1894年--米其林充氣輪胎
我們從奔馳一號上就能看出,18世紀末期的汽車都采用了木頭和金屬制成的車輪,在當時橡膠充氣式車輪還并未普及,直到1894年法國的米其林兄弟發(fā)明了充氣式輪胎,才給輪胎技術帶來了新的革命,而這項技術也被沿用至今。

●第一次使用電燈為車輛照明

1898年--哥倫比亞號汽車

1898年,哥倫比亞號汽車將電用于前燈和尾燈,車燈就這樣誕生了。最初的前大燈不能調光,所以在會車時有些晃眼,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后來增加了光度調節(jié)器。這種前大燈可以在垂直方向移動,但駕駛員必須下車搬動夾具裝置。

●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

1908年--福特T型車
福特的T型車可謂當時國際上最成功的汽車,也是汽車史上第一部可以在生產線上大量裝配,讓人人都買得起的四輪代步工具。這個簡單但值得信賴且十分經濟的車型,誕生于1908年的美國市場。同時,福特T型車的流水式生產線也為工業(yè)產品的流水生產模式奠定了基礎。

●第一臺搭載四輪液壓制動系統(tǒng)的車型

1920年--杜森博格A型汽車


液壓系統(tǒng)在如今的汽車零部件中被普遍使用,但是將時間倒退100年,當時的汽車大部分結構都是由機械部件直接連接,作為關乎安全的裝備,液壓制動系統(tǒng)對于行車非常重要。1920年,美國的豪華汽車品牌杜森博格首次在其A型汽車上裝備了四輪液壓助力制動系統(tǒng)。

●汽車發(fā)動機第一次搭載電噴系統(tǒng)

1957年--AMCRamblerRebel車型

相信不少80后對于化油器這個汽車零部件會很熟悉,直到90年代中期,我國路上跑的大多數(shù)汽車才改為電噴發(fā)動機。電子燃油噴射器(簡稱電噴)是美國一家名為Bendix的公司在上世紀50年代開發(fā),并且在1957年首次出現(xiàn)在AMCRamblerRebel車型上,該車在加裝電噴裝置后,其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由化油器版本的255馬力提升至288馬力,效果顯而易見。但是由于故障率頻發(fā),Bendix公司隨后將電子燃油噴射器的專利賣給了德國博世公司,也正是博世公司將改進后的電噴裝置推向了全世界。

●第一臺標配三點式安全帶的汽車

1963年--沃爾沃PV544轎車

早在100多年前,歐美國家的馬車座位上就已經有了安全帶,以防止乘客從馬車上被顛下來。1902年5月20日,美國紐約舉行汽車競賽。參賽選手沃爾特貝克工程師擔心在激烈的車賽中翻車受傷,于是他想要尋求一種能保護自己的方式。一天,他發(fā)現(xiàn)學步童車中的布條能系捆兒童的身體以防止摔出車外,由此受到啟發(fā),也在他“魚雷牌”的賽車上釘上了幾根繩帶,參賽時把自己和同伴馬達技工緊緊系好。競賽過程中,高速飛馳的“魚雷牌”賽車突然撞上一根垂直地面的鋼軌,騰空跳起,墜入觀眾席,觀眾多人受傷,可是貝克和那位技工卻安然無恙。這便是初次出現(xiàn)汽車安全帶可考據(jù)的事例。

目前大多數(shù)車使用的三點式安全帶是瑞典人尼爾斯·博林于1957年發(fā)明的,他原來在做saab(薩博)的飛機設計工作,到了美國沃爾沃公司后發(fā)明了這個真正廣泛應用的安全帶。在著手三點式安全帶設計前,Volvo已先在所生產的車上裝置兩點式安全帶,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主要是當意外發(fā)生時乘員的上半身與下半身都需束緊,兩點式的安全帶僅著重上半身,尼爾斯·博林則依照四條準則提出了V字形的三點式安全帶:整條安全帶必須分別針對乘員的前胸與大腿兩部分、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須繞過胸腔與骨盆,以及連接點須在椅身旁下方。

1963年,沃爾沃汽車公司開始把尼爾斯·博林的三點式汽車安全帶進行注冊,并在自產的沃爾沃PV544汽車上裝配,將安全帶介紹給當時尚持懷疑態(tài)度的美國人。與此同時,沃爾沃公司還把他們的安全帶專利,免費提供給其他汽車制造商使用,以推廣這項保護生命的發(fā)明。直到1967年三點式安全帶才大量投入使用。因此可以說安全帶起源于美國,發(fā)展和名揚于瑞典的沃爾沃。

●世界上第一臺被大量裝備的自動變速箱

1940年--通用Hydra-Matic自動變速器

世界上第一臺用于大規(guī)模生產的的全自動變速器是通用公司在1940年代生產的Hydra-Matic,這臺變速器使用液力耦合器(而不是液力變矩器)和三排行星齒輪提供四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Hydra-Matic最初被裝于奧茲莫比爾,而后凱迪拉克和龐蒂克也采用了這種變速器。自動變速器最重要的改進是在二戰(zhàn)期間,別克公司為坦克開發(fā)了液力變矩器,到1948年,這種液力變矩器與其它部件結合成為液力變速器而定型成為現(xiàn)在通用的自動變速器。

●第一次配備車載空調

1925年--單一供熱空調

1925年首先在美國出現(xiàn)了利用汽車冷卻水通過加熱取暖的方法。到1927年發(fā)展到具有加熱器、風機和空氣濾清器的比較完整的供熱系統(tǒng)。這種供熱系統(tǒng)直到1948年才在歐洲出現(xiàn)。而日本到1954年才開始使用加熱器取暖。目前,在寒冷的北歐、亞歐北部地區(qū),汽車空調仍然使用單一供熱系統(tǒng)。

1939年,由美國通用汽車帕克公司首先在轎車上安裝由機械制冷的空調器。這項技術由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停止了發(fā)展。戰(zhàn)后的美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因1950年美國石油產地的炎熱天氣,急需大量的冷氣車,而使單一降溫的空調汽車得以迅速發(fā)展起來。歐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裝這種單一冷氣轎車。單一降溫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使用。

1954年,通用汽車公司首先在納什牌轎車上安裝了冷暖一體化的空調器,汽車空調才基本上具有調節(jié)控制車內溫度、濕度的功能。隨著汽車空調技術的改進,目前的冷熱一體空調基本上具有降溫、除濕、通風、過濾、除霜等功能。這種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經濟汽車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種方式。

●第一款配備缸內直噴系統(tǒng)的車型

1954年--奔馳SL300

上世紀50年代,化油器發(fā)動機幾乎被應用在當時的所有汽車上,然而最近幾年才在當代車型上流行開來的缸內直噴技術,其實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有車型配備了。奔馳300SL,這款奔馳歷史上最為經典的跑車之一,除了擁有創(chuàng)新性的鷗翼式車門及流暢的車身線條外,其還搭載的一臺3.0L直列六缸外加機械式缸內直噴的發(fā)動機,這也創(chuàng)造了缸內直噴發(fā)動機搭載在量產汽車上的歷史。

●第一次配備安全氣囊

1980年--奔馳W126S級轎車

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了安全氣囊的開發(fā)計劃。1953年,德國人瓦爾特·林德爾和美國人約翰·黑德里克為他們的發(fā)明“一個可充氣的折疊容器,該容器能在發(fā)生危險時自動地充氣”申請了專利??墒怯捎趯崿F(xiàn)難度太大,最終不得不放棄。

1967年,當奔馳的工程師們開始進行安全氣囊的研發(fā)時,雖然幾乎是完全按照專利的技術進行,但他們所面對的,依然是無數(shù)極具挑戰(zhàn)性的技術難題。其中,有關傳感器觸發(fā)、氣體生成、安全氣囊充氣袋的抗撕裂強度、聽覺與健康的承受度、功能的安全性和如何防止無意觸發(fā)等問題都必須得到解決。最初,工程師們采用液體氣瓶進行嘗試,但最后,固體燃料取代了液態(tài)的氣體,觸發(fā)安全氣囊的難題才取得了突破。

經過大約13年的大量而繁復的研發(fā)和試驗后,作為當時的梅賽德斯一奔馳S級轎車(W126)上的標準裝備,安全氣囊終于在1980年12月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

●第一次搭載VVT(可變正時氣門技術)的車型

1980年--阿爾法羅密歐Spider

全球第一臺帶有可變氣門正時技術的汽車發(fā)動機是上世紀60年代菲亞特公司推出的,該發(fā)動機還同時具備可變氣門升程功能。而首次搭配在量產車上則被推遲到了1980年,在當時,阿爾法羅密歐發(fā)布的Spider2.0L車型就搭載了該技術,這款時尚的敞篷跑車,不僅擁有出色的造型,其優(yōu)異的操控性和經濟性也使它成為阿爾法家族中的一代經典車型。

●第一款配備渦輪增壓技術車型

1962年--OldsmobileCutlassJetfire

關于誰是第一款配備渦輪增壓車型的說法有不少,不過目前從資料上能夠查到配備渦輪增壓器最早的量產車型應該為1962年出廠的OldsmobileCutlassJetfire轎車,該款車使用了蓋瑞特提供的渦輪本體,但是由于當時技術不成熟,Oldsmobile于1963年停止了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供應。隨后渦輪增壓發(fā)動機陸續(xù)出現(xiàn)在雪佛蘭的CorairMonzaSpyder、寶馬2002Tubro上,但都因為可靠性太低,在推出不久后便被車廠叫停。

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渦輪增壓器是由瑞士工程師AlfredBüchi發(fā)明的,并于1905年取得該項發(fā)明的專利,該增壓器最初被應用在了柴油發(fā)動機上。

●世界上第一款配備ABS(防抱死剎車系統(tǒng))的量產車

1966年--JensenFF

ABS為裝配較早的汽車主動安全裝備,世界上首次搭載了ABS的車型是1966年Jensen(一家英國汽車公司)推出的FF車型,但這款車產量很低,到1971年停產時一共只生產了320輛。世界上第一款搭載ABS的大量生產的車型是1971年款的克萊斯勒Imperial。

●世界上首款配備ESP(電子車身輔助系統(tǒng))的量產車

1995年--奔馳W140S級轎車

雖然奔馳沒能獲得首款搭載ABS系統(tǒng)車型的殊榮,但是作為如今不可或缺的主動式安全配置之一,ESP的首次裝備則出現(xiàn)在了奔馳W140S級轎車上。實際上,ESP是奔馳公司與德國博世公司合作開發(fā)的主動式安全系統(tǒng),W140S級轎車也可以說是這項配置的試驗田,不過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豪華的旗艦車型之一,這項配置的加身也的確鞏固了它王者的地位。

●第一款車載導航

1981年--ElectroGyro-Cator

世界上第一款自動車載導航是本田、阿爾派以及StanleyElectric公司合作研發(fā)的Gyro-Cator產品,其誕生于1981年。它并不像我們今天使用的電子導航,這款產品并沒有使用GPS衛(wèi)星定位,而是其內部含有氦氣陀螺儀,可以檢測車輛的旋轉運動,同時,一個特殊的伺服齒輪也被安裝到變速器殼體中,通過其反饋的信息來幫助維持車輛位置、速度,從而讓車輛在固定的地圖上顯示位置。

●首款搭載主動式胎壓監(jiān)測的車型

1986年--保時捷959

主動式胎壓監(jiān)測首次出現(xiàn)并不是在豪華轎車上,而是在追求速度與激情的超級跑車上。1986年,保時捷的旗艦超跑959發(fā)布,其除了擁有驚人的性能之外,為了保證行車安全,還首次搭載了主動式胎壓監(jiān)測功能。保時捷959將四個車輪的氣門嘴上都裝有氣壓傳感器,當傳感器接收到不正常變量時,就會發(fā)出報警,儀表盤上的警示燈就會亮起。


綜上就是一些在汽車技術發(fā)展史上具有革新意義的一些設計,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不過從中也能看到汽車從幾百個零件組成的三輪機車到如今成千上萬的高科技配件組成的當代汽車的變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橡機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橡機技術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協(xié)議  |  版權隱私  |  網(wǎng)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遼ICP備13012307號-5  |  21010602000106